文明让生活更美好!
    投稿邮箱:wenmingpingshan@126.com

省级非遗项目-平山王母祭奠

时间:2023-02-03 10:54:10      来源:小编      点击数: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个故乡

每个人的故乡里

都住着最亲的人

最美的风景

最难忘的回忆

寻找家乡的年味

1-23020310544AR.jpg

         平山王母祭奠民俗蕴含了王母成仙的故事及诸多与王母有关的民间传说,如助阵黄帝战蚩尤、周穆王瑶池会王母、汉武帝蒙羞留汉塘、王母施救李世民、王母智斗胜鲁班、吃“地梨”王母除病等。每逢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七月十八王母庙会日,庙里人员组织香客诵读《王母经》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王母村的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县邑内外的花会、武术、神驾、马戏、杂技、书场、买卖、饭棚、茶栈、歌舞、各种法事、道场纷纷前来赶会;善男信女们进香烧纸,祈福求平安。王母祭奠是方圆百里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

       王母村,原名桑家街,隶属平山县平山镇,位于平山县城西北四公里,平山西部丘陵向东部平原的过渡带,西靠钢城路,北临滹沱河,南靠二环路,西邻仙台山。仙台山上坐落有政府批准对外开放道教活动场所——王母阁。

1-230203105555338.jpg

       王母祭奠迄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其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涉及远古、夏、商、周、两汉、唐、宋、清以及近、现代各个历史阶段,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王母阁的铜像技艺和塑像技艺、香客诵读的蕴含辩证法的《道德经》以及武术、杂技、戏曲等民俗活动均蕴含了一定技艺和艺术,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庙会蕴含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间传说、民间文艺和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极富文化价值。王母庙会对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目前,王母主题文化园正在建设中。

1-230203105643K7.jpg

       据传,在汉代以前,王母村一带因桑姓聚居而被称为桑家街。该地流传有这样的传说:“王母娘娘本系该村桑氏之女,因哥嫂不贤,常逼其牧牛、纺织,后遇仙人,嫁配天庭,赐封王母”。西汉时,汉武帝听说王母的故事后,曾“谒王母于此(王母村),饮以琼浆,奏以霓裳,修建王母阁于其(仙台山)上,后人于阁下定居,以其取名王母。”明清两代《平山县志》对汉武帝拜谒王母并建王母阁一事均有记载。之后,王母阁香火日盛,遂在王母村一带形成了王母庙会。王母阁和王母庙会影响很大,县邑内外参拜进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前来,历代皇家也多有参拜。王母阁在唐、宋时曾历经数次修缮。清康熙十一年,平山知县汤聘也曾重修王母阁。据见过王母阁旧貌的老人讲,王母阁高三层,房屋八十一间,设有“三皇姑”、“龙王”等塑像及“鼓楼”、“钟楼”等建筑,佛道两修,总占地十亩之多,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寇占领作为侵略据点,抗日政府和王母村民商议后,拆除了王母阁,庙会中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民们筹资重建了王母阁部分建筑,恢复了庙会。同期,王母阁(庙会)被政府指定为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1-230203105HTc.jpg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王母祭奠的活动场所完好,每逢三月三和七月十八庙会,附近过庙村庄都搭台唱戏,有花会、文武会串村走巷,每村有香头(各村庙会负责人)组织活动,尤其是仙台山王母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庙会活动声势大。抗日战争中,王母阁被毁后,庙会活动中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王母庙会虽然恢复,但活动规模已不如从前,串村走巷的形式不再存在,各村也不再有香头,庙会活动基本限于王母阁所在仙台山上进行;并且,年轻人不了解庙会管理与运行情况,只有极少数老年人熟悉庙会事务,发展年轻传人已是当务之急。王母庙会亟需加大保护传承的力度。

1-230203105Q5S4.jpg

为了保护好平山王母祭奠这一民俗活动,平山县文化馆、平山镇文化站和王母庙管会拟计划通过整理《王母经》等道教经典、整理与王母有关的民间传说、举办王母文化研讨会、总体复原王母阁活动场所、举办王母主题文化节等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平山王母祭奠的繁荣发展,并打造中国民俗文化品牌,让平山王母祭奠成为一道靓丽的民俗文化风景。

2013年,平山王母祭奠先后列入石家庄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母村村民刘二合于2013年12月被认定为平山王母祭奠非遗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关闭
关闭